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云搜

热搜推荐:

中国 2 2 

编号:287038

二、(2011北京西城区一模,五,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我的秦腔记忆
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儿弥漫到村巷里。
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记着一个细节。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我在这里接受的音乐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起初,我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乐类的乐器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
直到有一次,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文革”结束后,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各种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的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文章第三段详尽描述了秦腔的音乐、唱腔、语言,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章第四段中“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六段描述了作者幻化出的两个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结合全文内容,联系你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或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D,(2)(1)①使读者直观感受秦腔的艺术特点;②形象表达了作者初听秦腔时的感受;③说明秦腔对作者欣赏倾向的深刻影响;④照应上文写出自己从看热闹到喜爱秦腔的变化过程;⑤为下文写秦腔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影响作铺垫。
(2)①“文革”中内容与秦人生活相去甚远的秦腔,让人觉得“秦腔不姓秦”;“秦腔到底又姓秦了”形象地传递了人们对秦腔恢复与秦人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的联系而感到的由衷喜悦;②表现出秦腔与秦人生活的密不可分,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回归生活的赞美之情。,(3)(1)作者首先通过这两个幻景,形象地表现了秦腔带给秦人秦地的幸福愉悦。(2)表达出作者对秦腔秦人以及秦地的真挚热爱。,(4)(示例)“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是说黄土、秦人孕育了秦腔,以黄土、秦人为源,秦腔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本文写“文革”中“秦腔不姓秦了”,就是针对秦腔脱离了秦人生活而言的。文章还写到,饱含秦人生活性情与文化情感的秦腔渗透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又形成了《白鹿原》这样的新的文化结晶。秦腔与黄土、秦人关系的本质,便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乃民族文化的结晶。无论是鲁迅笔下阿Q永恒的魅力,还是余光中所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都表明一个道理:忠于生活,忠于民族文化,艺术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综合理解。B项中“父亲的点拨”于文无据;C项中“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是对原文的曲解;E项中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并非“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另也并非“评论普遍反映”,而是有“不止一位评家说到”。

(2)(1)小题综合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理解和对文本思路的梳理。五个要点答出三个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2)小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文本第四段中的“腔调是秦腔的,但内容却与秦人生活无关”这句话,对答题有提示作用。应从“秦腔”与“秦人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来理解句子的含意,意思对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通过幻化出的两个图景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秦人的作者热爱秦腔,为什么爱秦腔?因为秦腔给秦人带来了愉悦。这就是本题答案的两个方面。

(4)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答题时,首先要正确理解“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的含意,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合理的观点或认识,然后围绕观点或认识作分析,另外语言表达要简明、有条理。


试题信息
  • 科  目:语文
  • 年  级:高三
  • 学  期:
  • 题  型:套题
  • 浏览次数:259
  • 收藏次数:0
  • 入库时间:2011-11-22

版权所有:2011-2012 金龙锋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23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