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云搜

热搜推荐:

中国 2 2 

编号:287037

一、(2011北京丰台区二模,五,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清 名
梁晓声
(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3)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7)“八十三了。”
(8)“八十三还采茶?!”
(9)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10)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的记忆力,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的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13)“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14)“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15)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16)“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负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2.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8)段,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原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E,(2)(1)①清明季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把故事放在这样的时节展开(1分),为下文作者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进行铺垫(2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
②把故事发生地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1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的背景(1分),衬托(比喻)文中主人公优秀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2分)。
(2)①阿婆愿意还清“说春”换来的小米,她求得清名的认真并不被人们所理解。(1分)②她虽然身患重病非常穷困但是坚决还清贪官资助她的钱财,她的认真让有关方面非常尴尬。(1分)③这位追求清名却不被世俗之人理解、最终患病去世的老人同古代传说中永赴生命末端的独行侠类似。(1分),(3)作者运用细节描写,①表现徐阿婆敢于同重病与穷困顽强抗争的坚强性格。(2分)②凸显她一生要挺直腰板,清清白白做人的品德风范。(2分),(4)(示例)这句话使我想到,不管多么穷困,也要保持高尚的操守。文中的徐阿婆为了还清贪官助济她的钱,忍受病痛和穷困的折磨,早出晚归出外采茶挣钱,在临死之前终于将钱还清。徐阿婆虽穷,但追求清名的节守让人敬佩。生活中有很多同徐阿婆一样虽穷,但保持着高尚人格操守的人。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政府的救济粮,他的精神让人钦服;四川地震灾区很多人们,面对家破人亡的惨境,没有一味要求政府补贴或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来谋取钱财,而是依靠自身力量,在灾难中奋起,重建家园。人的一生,可以穷困,但不可因为穷困而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

解析

(1)C项中内容概括有误,“忍辱负重”应该为“看重清名”;E项中语句理解有误,“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没有依据。

(2)(1)题考查的是正确理解描写的作用。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营造环境,烘托气氛;还可以表现人物,暗示主题;还可以铺垫衬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回答本题,任选一个角度做即可。(2)要正确理解“独行侠”的意思:侠,侠义之人,褒义;独行:因不为世人理解,无同路之人,故独来独往。回答为什么会由徐阿婆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主要要抓住阿婆“侠”和“独”的特点。

(3)这是考查正确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病重之人仍然挺直腰板,这是性格方面的;面对一生的苦难依然挺直腰板,这是品格方面的。答题时,不能只局限于表层意思。

(4)首先,要表明看法,要求观点鲜明;第二,结合原文谈理解;第三,联系历史史实或社会生活谈感悟。要言之成理,分析深刻。语言表达方面,语言要顺畅,表达要清晰;字数要符合要求。


试题信息
  • 科  目:语文
  • 年  级:高三
  • 学  期:
  • 题  型:套题
  • 浏览次数:313
  • 收藏次数:0
  • 入库时间:2011-11-22

版权所有:2011-2012 金龙锋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23110号